-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 站内搜索: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曾经并存过一段时间,后来统一为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其历史功绩,值得研究珍视。但是,在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领域,全景式反映西北革命历史的作品尚属空白。电视剧《西北岁月》的创作承担起了填补这个空白的艰巨任务。剧本创作的难度很大,先后有11位编剧参加到这项工作中。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创作态度,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深入挖掘史料,大胆创新,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深受观众喜爱的艺术精品。
坚持真实可信的创作理念
西北革命斗争史在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之后,我们党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一块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华大地蓬勃发展。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我们党在南方的根据地相继丧失。到1935年,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硕果仅存的党领导的红色根据地。正是这块根据地,为各路长征的红军提供了落脚点。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陕北的红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主力部队随后便从这里出发奔赴抗日前线,为推动实现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特殊作用。此后一直到1948年3月,党中央都在陕北,可以说这里是抗日战争的战略总后方和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陕甘宁边区政府作为长期存在的革命政权,也为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中央西北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土地改革、民族宗教政策、政权建设和恢复经济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经验。
从大革命失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样的时间跨度下,西北革命史的长卷该从哪一位人物的视角展开?在查阅研究西北革命斗争史资料,走访老同志、专家和革命后代后,编剧组经过研究分析一致认为:习仲勋同志应该是这部电视剧的主角。
习仲勋同志早期参与发动领导“两当兵变”,和刘志丹、谢子长一起创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21岁当选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后来又出任西北局书记。他是西北地区自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以后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领导人。以习仲勋同志在西北的革命经历作为叙事主线,是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全景式展现西北革命斗争史的一个绝佳角度,也是我们在剧本创作中坚持真实可信创作理念的必然选择。
以史实为依据,不夸大、不刻意渲染,实事求是地摆正主人公在西北革命各个阶段的位置,准确反映他的历史贡献和伟大人格,做到完整性、真实性、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是剧本创作的基本要求。
经过反复讨论,我们决定把习仲勋同志从大革命失败后一个追求真理的少年,经过各个斗争阶段的磨炼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传奇经历分为五个阶段展现。一是少年英雄,展现主人公未满15岁时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光荣入党,19岁发动领导“两当兵变”的传奇经历。二是“娃娃主席”,讲述主人公和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创建“两点一存”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培育形成照金精神,为挽救中国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三是勇挑重担,抗日战争中先后为党中央坚守南北两个大门,坚持真理,开拓进取,始终坚持“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四是中流砥柱,在解放战争中出任西北局书记,为保卫党中央、解放大西北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五是炉火纯青,主政大西北,呕心沥血领导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创造性地解决西北民族宗教问题,为新中国建设贡献了许多宝贵经验。这样的布局,既真实可信地展现了一位革命家的成长过程,也完整地反映了西北革命斗争的历史。
从史实出发,挖掘人物的本质特征
《西北岁月》以人物推动故事的方式,展开大西北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但写人一定不是历史素材的堆砌和事件的罗列,而是通过故事、行动、语言细节去展现人及人性的光辉,让观众从观赏中感受到一种精神,激发出一种力量。
习仲勋同志是土生土长的西北农家子弟。参加革命的时候年纪小,学历也不算高,为何能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深受党中央信任、广大干部群众爱戴的革命家?
我们认真研究了习仲勋同志大量的生平资料,发现他身上具有许多常人不及的优秀品质,比如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党和人民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热爱人民、心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崇高风范;等等。典型化、艺术化、取舍得当地展现这些优秀品质,是编剧的责任。通过反复研究,我们抓住能够体现习仲勋同志在这段历史时期三个方面最突出、最感人的人格特征展开叙事。
一是信仰如炬,对党忠诚、不怕牺牲、勇挑重担。比如,电视剧一开始就展现大革命失败时的腥风血雨。其时,习仲勋同志14岁,很多人脱党,他却坚决要求入党。未满15岁时,他被捕入狱、险些牺牲,在狱中加入共产党。出狱后,面对父母双亡和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他坚持追求真理,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党组织,并在19岁时发动领导“两当兵变”。由此,观众看到了一个信仰如炬的少年的形象。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革命根据地,面积并不大,在敌人的“围剿”中勉力支撑极为不易。刘志丹同志为了保存革命有生力量,几次带领部队跳出包围圈。危急时刻,年轻的习仲勋同志三次选择留守根据地。面对敌人猛烈的进攻,留下来就是九死一生,但他每次都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并坚持到最后。编剧组一致认为,不需要刻意渲染,只要在史料的支撑之下,原原本本地展现主人公从一个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真实历程,就足以打动人心。
图为电视剧《西北岁月》剧照。
二是一以贯之地坚持实事求是的党性原则,坚持真理、敢于斗争。习仲勋同志常说,实事求是是最大的党性。这不是一句空话,着重体现于他敢于从实际出发、与各种错误倾向展开坚决斗争的精神。西北革命史错综复杂,受到过“左”和右各种错误的干扰,能不能正面反映这种斗争,是对编剧的考验。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们没有回避矛盾,深入挖掘史料,对“查田”、肃反、反摩擦、“抢救运动”、土地改革、民族宗教问题上出现的曲折和斗争给予真实展现,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
三是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仲勋同志反复地讲,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不走群众路线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这样生动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表达,就是习仲勋同志任绥德地委书记时的原话。在剧中,这句话出现了很多次,因为这种人民情怀深深地扎根在他的思想中。毛主席称赞习仲勋同志“永远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在习仲勋同志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所以,我们把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作为贯穿全剧的一个主题。
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统一
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从本质上讲依然是文艺作品。《西北岁月》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用艺术真实的方式鲜活人物、生动剧情、讲好故事,力求让观众在艺术享受中感受真实的力量。
《西北岁月》历史跨度达25年,出场的真实历史人物有300多人。为了解决好头绪多、节奏慢、人物不集中、故事不连贯等问题,让剧情更为精彩、饱满,我们本着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虚构人物和虚构剧情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突破。
《西北岁月》刻画了几十个虚构人物,让许多观众潸然泪下的李老栓一家就是代表。这家人的原型是千千万万的西北人民。李老栓是地地道道的陕西农民,平时种地产粮补给部队,战时帮着部队运输物资,无条件地支持为人民带来希望的中国共产党。在剧中,习仲勋同志亲切地唤这位老人“干大”。李老栓三个儿子大娃、二娃、三娃在不同阶段参加革命,都牺牲了。三娃是个活泼可爱的青年,刚刚和刘巧翠谈了对象,真的要让他牺牲在战场上吗?剧情反复过多次,最后这样的处理,也是遵循了艺术真实的规律。在那段烽火岁月中,老区人家“八子参军”全部牺牲的故事真实存在。这就是那个年代,为了支持党的革命事业,人民毫无保留地付出。
魏海是一个半虚构的人物。他前半部分的故事是真实的,后半部分为虚构,主要是为了保持有一个贯穿全剧与习仲勋同志为敌的人物。魏海在被捕后与习仲勋同志威廉希尔体育_竞彩篮球投注app-【中文*官网】:人生观的对话,引发许多观众的思考和讨论。
除此之外,剧中的虚构人物还有一抹云、顾林、方一江等。这些虚构的人物和剧情,不仅有效地发挥了贯通故事结构、链接历史人物、紧凑故事节奏、丰富故事内容的功能,还起到了进一步深化主题,启发观众深度思考和共情的作用。
(来源:《旗帜》2025年第1期;作者系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研究员,《西北岁月》编剧)
( 编辑:孙丽 送签:钟鸣 签发:林燕 )
威廉希尔体育_竞彩篮球投注app-【中文*官网】: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5,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067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68010
